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长者助手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八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210018号答复的函

湛农函〔2021〕141号(B)

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八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210018号答复的函

钟日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发改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卫生健康局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举措与成效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十三五”以来,立足湛江农业资源禀赋,我市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特色,持续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调优、调高、调精种植业结构,提升水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推进畜禽业转型升级,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发挥示范基地和园区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链条化、高值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一市一带”的农村特色产业布局,成为了推动我市业兴、民富、村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积极开展农村特色产业结构调整

我市以《湛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引领,抓准农村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在种植、畜牧、水产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积极调减低效、粗放、污染性传统种养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性种养产业,扩大现代农业高品质供给。特色种植业方面,重点围绕菠萝、芒果、红橙、青枣、火龙果、荔枝六大水果产业带,遂溪穿心莲和广藿香、麻章山银花、吴川化橘红、徐闻高良姜等特色中药材,以及廉江茶叶、麻章花卉等特色资源的规模化种植和提质增效做文章,努力推进我市特色作物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益提升。特色畜牧业方面,以恢复生猪生产为目标,引进了牧原、正大、壹号等优质龙头企业建设大型健康养殖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底,全市在建30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11个,满产出栏可达到1200万头。特色水产业方面,以实现海洋生态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调减控制捕捞业,扩大对虾养殖规模与面积,淘汰尾水排放不合要求的养殖模式,优化高位池养殖系统,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持续优化对虾产业链,提升对虾产业增值水平,大力发展深海网箱鱼类养殖。当前,全市深海网箱总数达3200个,居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已发展成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

(二)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创建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中型灌区改造,完善田间渠系配套、雨水积蓄利用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状况。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71.74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6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市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33万千瓦,农机装备102万台套,农机原值达41.5亿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25%,其中,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77.13%。三是改善海洋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湛江硇洲、遂溪江洪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积极谋划创建遂溪盐灶、吴川博茂、徐闻外罗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着力改善我市海洋生态。大力发展现代渔港,2019年以来,全市在建渔港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渔港项目6个,省级渔港项目6个,市级渔港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7.46亿元,为我市渔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为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我市积极培育国家、省级龙头企业,着重壮大市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组织化水平。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我市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19〕12号)出台了《湛江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0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91家;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共4448家,其中,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5家,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6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全市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84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62家。全市农村特色产业经营主体规模的逐步扩大,加速了我市特色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我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大力培育和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年产值达到500多亿元,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近100家,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产业关联度高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直接推动了我市粮油、糖蔗、茶叶、木薯、果蔬、花卉、水产品、南药、珍珠、饲料、羽绒等10多种特色农海产品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和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

(五)积极完善和发展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一是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思路,调优、调高、调精种植业结构,建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优势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粮、油、糖为基础,以南亚热带水果和北运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导的特色型农业生产格局。2019年以来,省下达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共189个,用于扶持94个村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目前,我市共有3个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二是加快实施“产业强镇”项目。2018-2019年,我市向农业农村部争取到曲界菠萝、良垌荔枝、北坡甘蔗3个产业强镇项目,获批中央财政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649.09万元。通过标准化种植、精准化管理、综合化加工、联农带动等多方联动,促进了产镇深度融合,加强了项目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扩大了健康绿色种植规模,实现了镇级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我市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打造“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2017以来,我市围绕菠萝、水产、莲藕、生猪、花卉、红橙、火龙果、良姜、深海网箱养殖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申报创建了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2个省级优势产区产业园),推动了我市特色产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发展,使我市初步形成了每个农业大县“一县(市、区)一园”的良好局面,加速了特色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六)加强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我市积极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订单农业”等新型的“12221”营销模式,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农贸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积极推进菠萝、北运菜、荔枝等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举办了湛江冬种蔬菜“12221”市场体系建设活动培训班开班仪式暨雷州辣椒全国十城联售发车仪式、“菠萝的海,香飘四海”广东徐闻菠萝出口日本发车仪式、徐闻荔枝首次出口美国、湛江荔枝出口东南亚发车仪式、“院士+市长”雷州荔枝带货直播、首届雷州覃斗芒果节、“乡村振兴 良荔同行”廉江市良垌荔枝品牌推介会等线上线下精准产销对接系列活动,助力了农产品市场营销,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了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保障了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供给。

(七)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我市积极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粤字号”品牌强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到2020年底,全市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认证12个,有机食品认证22个,绿色食品认证78个,29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位居全省首位,10个农产品入选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9个产品入列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164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

(八)积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一是积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我市有各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10家,涉农科研所26家、工程中心22家、重点实验室9家,全市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达到59个。众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构建坚实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二是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市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认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1年“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评选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乡土专家认定和优秀农技员评选工作,通过树立典型,引导提升全市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具有县镇级推广机构(站、所、中心)数量227,其中市级3个,县镇级224个,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1575人;农业农村人才总数14.07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0.63万人、新型职业农民0.76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0.37万人、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2.31万人。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突出推广水稻新品种、甘薯新品种等一批新良种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等一批农业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工作的稳步实施,我市改造升级了一批传统产品,研发了系列名特优新产品,集成应用了一批现代化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添了源动力。

(九)积极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第三产业

我市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农家文化、农家宴等休闲农业项目,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利用“农业+旅游”“生态+农业”“农业+科技”等多种模式,建设了一批集设施完备、功能多样、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的休闲观光点,打造了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打卡地”,培育农业产业“增长极”。全市共创建马六良、杨桃沟、蛤岭村、足荣村、天成台渔家乐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的农业休闲生态旅游示范点,其中,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省级农业公园3个。

(十)落实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政策

我市积极从土地、金融、保险、人才等多个方面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给予支持。首先,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建设用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通过优化提升村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同谋划同推进,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合理保障和规范村民住宅用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要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办函〔2019〕289号),我市严格落实每园少于5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用地指标。2020年,我市乡村振兴项目实际使用指标1997亩,占我市用地指标的31%,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针对我市深海网箱养殖海域使用金较高的问题,我市积极向省政府建议调低海域使用金《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降低深水网箱养殖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的请示》(湛府〔2020〕11号),以降低深海网箱养殖成本,随后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联合发文调整了海域使用金征收方式。其三,针对我市水产养殖保险缺失,政策缺位的问题,为推动我市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工作开展,我市参照《广东省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实施方案(试行)》和省关于大力发展涉农保险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湛江市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实施方案(试行)》,提升了我市水产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弱项依然明显,解决突出问题的要求十分紧迫。

(一)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不少耕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等问题。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率等较为滞后且提升缓慢,现有水平不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的一半。农产品初加工、田头预冷、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薄弱。

(二)产业链水平依然偏低。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不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2: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融合层次低,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多数龙头企业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只是简单的土地租赁关系,或是农产品原料买卖关系,而土地资产入股、订单农业、二次分红等激励性联农带农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还不够。

(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民“被振兴”“边缘化”倾向突出,还存在“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农民增收压力持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呈加大趋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62%,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动能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主要措施

(一)培育培优特色产业,加快创建现化农业产业园。根据国家、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做好全市农业产业规划,找准特色,着重培育,发展一批种养上规模、产业有特色、科技有支撑、链条有拓展、三产融合好、联农带动强、发展可持续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通过继续加强对我市特色优势主导农业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围绕冷链物流、畜禽、种业、饲料、粮食、果蔬、南药、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继续申报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我市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开展全市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行动,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需求,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适度规模经营、运作管理规范、示范带动力强的家庭农场。二是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在全市探索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合作社类型,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率先扶持农机作业和土地合作为主的生产合作,大力推进机械联合作业,提高粮食全程机械化水平;在城市郊区针对菜篮子产品生产,优先扶持加工与销售合作,开展产地直销、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新型产销衔接;在特色农业区推进“一特一联社”创建,围绕特色高效热作产业发展,以热作农业特色产业分布区域为单元,以花卉、南药、果蔬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立特色农产品联社,引导联社统一开展品牌建设和产地认证,提高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水平。三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和品牌整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做大做强。

(三)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水平。优化农村“双创”孵化平台空间,建设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协同推进粤西地区农村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积极扶持打造农村新型众创空间,支持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驱动型孵化空间。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群体。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三年行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挖掘培养一批“田教授”“土专家”。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遴选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导师。积极制定出台农业创新创业扶持配套政策,统筹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促进全市科技、金融、财税、人才、三农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有效衔接。推动设立农村创业创新联合服务窗口,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好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服务,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分管领导:杨军生,经办人:王国杰,联系电话:3220086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5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及相关督办工委、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