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年04月25日

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长者助手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

扶贫在路上

    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推动乡村振兴,近日,我市深入开展“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组团式”选派一批本土机关干部到农村,由二十余名市领导包县挂村、百余名处级干部联镇包村、千余名科级及以下干部回乡驻村,协助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用三年时间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脱贫攻坚和锻造干部“共赢”。

    一段时间以来,驻村干部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入户入田间地头,迅速全面摸清摸实基层情况,帮助推进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回乡促脱贫攻坚期间,回乡干部们落实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要求,做一次党情村情民情调查、记一份工作日记、写一篇调研报告。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十百千”干部回乡促扶贫攻坚心得》专栏,推出回乡干部心得体会,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早日实现雷州半岛大地乡村振兴。

    很荣幸作为“十百千”干部回乡扶贫攻坚一分子,回到那生我养我的农村,无比熟悉、无比沉重。熟悉的是那山那水那人,沉重的是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认真、细致、求实做好乡情调研是工作的当务之急。无调研就无发言权,一切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处解决问题。当我踏上那片乡土,又熟悉又陌生。我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怎能不熟悉这乡土?但我离开这里在外面读书工作十年,重回故土又怎会不陌生?这里的乡土民情是否依旧?怎样去调研,怎样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我深知我的家乡是一个讲人情,讲亲情的地方,只有将生人变成熟人,将熟人变成自己人,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他们的诉求。只有他们把我当成自己人,真心信任我,我才能开展工作,做宣传、想对策、讲政策。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我要和社区领导、村干部打好交道。了解这十年来的村情概况、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其次,实地调研。要和贫困户打好交道。通过亲人、同学、儿时玩伴、邻里介入了解,坚持深入走访贫困户,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要多走访、常走访。最后根据实情,因户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一户一策。

    在我工作的吴川塘头社区有7条自然村,一共有44户贫困户。已脱贫的有34户,还有10户未脱贫。这10户贫困户是重点攻坚目标。通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有一户贫困户一直牵动着我的心,让我的心隐隐作痛。那是双碑记村康少兰,一位60多岁的老人,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孙子。我第一次到她家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黄昏时分,一位驼着背、双腿颤抖的老婆婆正在吃力地端着铁锅往火炉上放。她说两个孙子马上放学回来了,要准备晚饭。我打开煲一睇,只见正在煲紧一锅粥。台上连一碟菜都无。

    阿婆的家在2006年前原本是一个幸福家庭,丈夫、儿子、媳妇、孙子一家6口其乐融融。就在一天中午,丈夫和儿子下江捕鱼双双被淹死,接着媳妇改嫁,当时只留下两个孙子给康少兰,一个三岁,一个五岁。一下子失去经济支柱,这个家庭支离破碎。她的邻居们现在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场景及康少兰这十几年走过来的路无不眼含泪水。

    针对这个家庭,我的帮扶对策是:一、全民扶贫。发动村民人人出力,平常多到康少兰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二、思想扶贫。找到康少兰的媳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毕竟是亲骨肉,多苦多累都要支持帮助两个儿子完成学业,读书成人成才。三、利用好扶贫政策,让康少兰实实在在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四、教育扶贫。让康少兰的两个孙子在学费上得到全免或减半,让其安心、勤奋读书,早日成才早日参加工作。只有这样这个家庭才能真正脱贫。

    在我一个多月的调研中,了解到每一户贫困户都有自己的贫困原因,每种原因都令我揪心。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让每户贫困户能早日脱贫。扶贫在路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