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蔬菜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着民生。作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之一,湛江也受高菜价的冲击。高菜价的背后,有着哪些原因?我们的“菜篮子”还有着哪些软肋?
背景数据1
据商务部监测,1月7日至13日,36个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上周涨1.2%,比去年同期上涨5.7%。
背景数据2
湛江是广东蔬菜种植大市,全市种菜面积约180万亩,其中40多万亩供本市,130多万亩外运销售。全市蔬菜产量约为270万吨,本市蔬菜需求量占24.3%,外运占75.7%。
背景数据3
湛江产青椒、瓜类、豆类等销往全国各地,华北地区占30%,华东地区占30%、东北地区占10%,华中地区占10%,西南地区占5%,其它地区占10%。
菜农菜贩赚不了几个钱
冬日清晨,仍笼罩在夜色里的赤坎北桥市场人头攒动。1月16日早上5时许,记者驱车来到北桥市场,目睹了众多菜农、菜贩聚此交易的繁荣。
北桥农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后,因蔬菜质鲜价便而声名远播,附近新坡、福建、东山等村村民及霞山、赤坎、麻章三地菜农民纷纷远道来此自销蔬菜,是市区蔬菜批发重地。市场附近的批发交易一般在上午天亮前结束。
在福建村种菜的老李每天早上5时许便踩着三轮车,运菜到北桥市场叫卖,生意较旺时,一般在批发交易散市前把菜全部卖出。当天,西洋菜批发叫价1.6元/斤,白菜1.3元/斤,菜心1.5元/斤,芹菜3元/斤。对最近出现的全国性“贵价菜”问题,种了几十年菜的老李坦言,本地产蔬菜价格受影响较少。因种菜成本渐增,菜价虽不低,赚钱仍不多。
“肥料贵了不少!”老李说,平均每斤蔬菜叫卖出去只能赚3毛钱。
在麻章种了近7亩菜的菜农小陈与老李观点相近。小陈说,农忙时会请帮工,但工人“身价”让他实在吃不消。3年前,工价为50元/天,如今已涨至100元/天。“行情好时,每斤蔬菜大概可赚5毛,但碰上市场某种蔬菜供大于求时,往往没钱赚甚至亏本。”小陈叹气说,种菜利润空间小,同时存在市场风险,“菜农不好当”。
菜价高,菜农叹“赚得少”,不小的差价被谁赚去了?
菜贩在菜农手中进货,再拿到市区各市场卖,菜价在流通环节中不可避免地提升。在北桥市场菜农叫卖的菜心约1.5元/斤,辗转至百园市场菜贩手中便成了2元—3元/斤。而叫卖荷兰豆、韭黄等外运菜的菜贩李阿姨说,她同样直接从北桥市场进货,天气、物流成本等因素对外运菜价格影响大,近来天气转暖后,大部分外运菜价格有所回落。面对摊位租金压力,不少外运菜贩同样直言利润空间不大。
湛江“菜篮子”诸多软肋谁人知?
软肋一: 天寒菜长慢成本增不少
拥有省菜蓝子基地、省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康星蔬果有限公司,在湖光程村、料村、太平山尾、遂溪建新等地经营6个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其中85%是种植菜心,以供应本地为主,也经销到香港。
该公司总经理黄京武从业13年,曾到玉林、钦州等地包地种菜。“这几天菜心的批发价2.3元/斤左右,比之前几天要便宜三四毛钱,但公司也没赚钱,可能还要亏本。”
黄京武解释,价高量大才有钱赚,但这几个月来,菜价虽高(最高批发价达到每斤3.3元),产量却低。他坦言,去年的雨水为近年来最多,雨多地湿播不了种,11月份以来,产量一直上不去。蔬菜的生长期从夏天28至32天延长到现时的45至48天。他分析,今年受雨雪天气影响,北方的大白菜南运困难,对本地菜价也有所冲击。
作为我市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及省现代农业500强之一,湛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起全国第二大冷库。“我公司不收货或冷库不出货三天,粤西蔬菜市场价格就会波动20%”。该公司负责人蔡进接受记者采访时底气十足。
对市场了如指掌的蔡进说,公司2011跨2012年度销售蔬菜130多万吨,占我市北运菜的“半壁江山”。这两年来,北运菜基本占我市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政府都应花大力气,去扶持蔬菜产业的做大做强。
蔡进说,他的大棚蔬菜也因天气影响,生长期延长30%,以致“物以稀为贵”。同时,由于农资、运输、劳力等成本“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些种菜专业户干脆不种了,影响了产量。
软肋二: 农村种菜少土地流转难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湛江农村种菜的劳力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只种少量供自己吃,很少拿去卖。这种趋势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更加凸现。“谁来种菜”的问题已成为包括湛江在内的全国性难题。
蔡进认为,我市蔬菜种植业最大的软肋在于,不少农民意识滞后,土地流转难,难以培育大型现代蔬菜种植企业。蔡进认识的一些同行由于难以找到大面积的菜地,加上租金不菲,转到了贵州租地种菜。
软肋三: 农机质量差融资成烦恼
黄京武表示,最令他头痛的是农机质量。“过去能用三四年的微耕机现在用不到几个月就报销了,因信不过本地销售农机的质量,我们还专程跑到茂名去买,但同样无济于事。单价两万多元的起垄机也用不了几天就变成废铁。”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黄京武也深有体会。“一些通往菜地的道路,连人也要小心翼翼走,更何谈机器移运。另外,排水渠老化后排水不畅,常令菜地受淹。”
融资,也成了种菜专业户的烦恼。据黄京武介绍,这几年来,不论建大棚还是冷库,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大力支持。每逢自然灾害,农业、物价、财政等部门人员迅速到位,给他们极大鼓舞和信心。但他希望银行支农力度还要加强,落到实处。资金周转困难时,种菜专业户到银行贷款实在不容易,无奈向民间高息借贷,增加了生产成本。
软肋四: 冬闲田空置集约程度低
我市光、热、水条件充足,冬菜种植条件优越在国内仅次于海南,但冬闲田空置几个月的现象并不鲜见。黄京武对此十分惋惜——“冬闲田无论种植什么蔬菜,一亩田起码有几千元赚,因为这个季节恰好是市场的‘得价期’,我市完全可以利用冬闲田打造一个全国最大的冬菜基地。”
蔡进赞同黄京武的观点,虽然北方多地大力扶持大棚菜,但湛江的冬种菜的优越条件仍难以替代,而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冬季水资源如何满足蔬菜灌溉的问题。
蔡进认为由于土地流转难,大型涉农企业难以入湛,农村传统的“刀耕火种”造成集约化程度低效益差,生产成本高。如何让大型种菜企业带动农民,提高集约化和专业化,是政府值得研究的问题。
软肋五: 缺蔬菜协会少名牌产品
我市虽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但至今仍无蔬菜协会,这与湛江的蔬菜地位极不相称。山东寿光的蔬菜协会让“寿光蔬菜”品牌响当当,而湛江呢?黄京武希望,湛江能成立蔬菜协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农械,提高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并发布信息,铸造品牌,组织流通,实现产供销的协调统一。
打得响品牌的湛江菜,在全国还不多见,而近年来蔬菜外运的门槛和标准日益严格。蔡进承认,单打独斗的散户,在我市蔬菜种植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土地流转难,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过程缓慢,小农经营的规模自然与品牌无缘。
“屡见诸媒体的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解决不好,不要说品牌,这一行连生存都成问题!”蔡进建议,将检验农药残留量的仪器和专业人员配备到专业市场和流通领域。
产销环节多管齐下平抑菜价
1月16日,记者在赤坎爱华广场爱华超市的生鲜区里,看到不少市民在驻足挑选,其中普通菜心为1.88元/斤,生菜为1.78元/斤。“菜心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便宜,真实惠呀!”正在挑选新鲜菜心的钟女士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我市大力推进蔬菜直销平价门店建设,对稳定市场蔬菜价格起了作用。去年,利用蔬菜基地资源优势在市区合理布局开设蔬菜直销门店,效果较为显著。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试点11个蔬菜直销门店,蔬菜比农贸市场价格低20%以上,引导了区域范围内蔬菜合理下降。
据我市市物价部门统计,目前我市蔬菜种植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工成本上涨了20%、燃油及运输费用上涨了10%、土地租金上涨了3%、化肥、种子、农药上涨了10%。
为了平抑菜价,从2011年以来省物价局下拨价格调节基金1834万元扶持我市蔬菜基地和冷库建设,在全市建设了12个蔬菜基地、6个冷库。目前,我市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的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共有2.74万亩,年产量约为4.11万吨,作为极端天气等价格异常时重要储备,在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时,这些蔬菜基地以低于市场10%—20%的批发价平抑涨势。(来源:湛江日报 钟邦国 廖慧仪 全凌锋 陈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