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长者助手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湛江市农业农村局

海水稻让盐碱地变粮仓

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湛江举行 袁隆平视频致辞


3119465.jpg

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现场参观。 叶凤林 摄


  10月29—31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湛江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论坛开幕。本届论坛以“引领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设高端峰会、平行论坛,展示选育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及相关文旅产业、农业科技及海水稻产业扶贫成果。


  海水稻推广面积扩大

  海水稻源于广东湛江。湛江海边滩涂地存量大,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位于湛江的广东海洋大学就开展海水稻机理研究、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指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的可供产业化推广的、在盐度不高于1%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还能够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甚至更高的水稻品种。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是海水稻的三大特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表示,全国11家单位参与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在内蒙古、吉林、新疆、黑龙江、江苏、海南等地开展海水稻实验,取得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成绩。今年,首批有4个海水稻品种通过初审,通过审定的品种将为大面积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品种保障。袁隆平院士“十百千工程”已在全国十个点启动了总计10万亩耐盐碱稻作改良和种植示范,较2019年的2万亩增长了5倍。

  “近几年来,中国海水稻的研发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推广面积在扩大,产量也不断取得新突破,特别是最近江苏南通的大面积示范经测产达到平均亩产802.9公斤,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对于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分重要。”袁隆平说。

中国研究海水稻的科研团队推动了中国海滩涂、内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让海边的荒废土地、内陆的荒漠地变成了新粮仓。

  广东湖南多省布局海水稻

  “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耐盐碱基因这一宝贵资源。”谢华安说。

  据估算,我国盐碱地中有近2亿亩能够开发成高产水稻田,以开发1亿亩盐碱地、亩产300公斤的标准,每年能增产稻谷300亿公斤,可多养活8000万人。海水稻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大,各省已在积极布局。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丘小华表示,广东建设海水稻原生境保护区180亩,搜集保存海水稻种质资源400多份,3个耐盐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品种审定。

  “海南拥有1999公里的海岸线,有大量水浸盐碱地,海南支持协作海水稻的生产试验与推广应用。”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说。

  “江苏省将会把本省沿海滩涂地区建设成中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把江苏省沿海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商品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一级巡视员段雄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唐建初介绍,湖南在品种选育方面已配置出20多个耐盐碱组合,“今后,湖南将在海水稻的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重点合作、促进要素流通,推动海水稻健康高质量发展。”

  打造“盐碱地+水稻”品牌

  “目前海水稻培育主要存在缺乏耐盐碱性强的种质资源、现有种植的海水稻产量不高和缺少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海水稻丰产配套技术的问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水稻育种首席科学家李新奇说。

李新奇建议,海水稻培育要有三大目标:一是培育高度耐盐的杂交水稻品种,抵抗海水倒灌;二是提高内陆盐碱地杂交海水稻品种的耐盐能力和适应性;三是提高沿海滩涂盐碱地杂交海水稻品种的耐盐能力和产量潜力。此外,各种类型的丰产配套技术也要完善。

  “加强盐碱地治理政策保障,推动盐碱地治理科研联合攻关,并通过第一、二、三、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打造‘盐碱地+水稻’创新品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主任来永才建议。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特色育种首席科学家周鸿凯认为,接下来海水稻培育工作将着重保留海水稻耐盐、药理保健特性,同时兼顾高产、优质。